尋訪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力量
中河實驗小學紅色主題黨日活動
作者:汪靜麗 發布時間:2020-12-23 來源:鄞州教育網
12月22日,中河實驗小學全體黨員赴有著“紅色家底”之稱的鄞江鎮,開展了“尋訪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力量”的主題黨日活動。通過參觀鄞江廊橋、它山堰水利工程和建岙村梅園革命史跡陳列館,追憶革命故事,緬懷英雄先烈,傳承革命精神。
它山堰,一座凝聚了先人智慧和汗水的龐大工程,始建于唐代,與四川都江堰、山西鄭國渠、廣西靈渠齊名,并稱為我國四大古水利工程。作為鄞西地區的水利樞紐,歷千余年而不衰,至今仍發揮著阻咸、蓄淡、排洪、引灌的重要作用。 在這里,黨員們了解了它山堰的歷史功績,感慨勞動人民的精巧設計與偉大創造。
鄞江建岙村梅園革命史跡陳列館是中共鄞西區委、鄞縣(鄞奉)縣委、四明地委機關的駐地。1991年2月,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鄞西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光輝歷史,在建岙村口緊靠建岙小學處建造了鄞縣革命史跡梅園陳列室。方方正正的傳統四合院建筑頗有歷史的味道,可以想象革命時期發生在這院落里的激烈的會議。
在陳列館,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照片,一件件破舊的物件擺設,仿佛都在訴說著,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,日軍的暴行。
講解員唐亞鳳阿姨,她用親切的寧波土話向我們娓娓道來發生在鄞江梅園的革命事跡。跟隨她的深情講解,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再現于成員們的眼前。抗日民主人士邊春甫,始終為地下黨培訓干部、提供糧食和資金,并千方百計改善村里頭的基礎設施;“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位女鄉長”陳曉云,一心為公,發動群眾,犧牲時年僅34歲……在那艱難的歲月里,干部群眾血肉相連,軍民之間魚水情深,成為攻不破的“紅色堡壘”。這深深感染著我們,也讓此次的紅色足跡之旅變得鮮活動人。
鄞江因水而名、因水而興、因水而美。但隨著知名度逐日提升,游玩人群日益增多,河岸邊的垃圾也處處可見。在蔡書記的帶領下,我們經過簡單分工,兵分兩路迅速展開行動。他們或用手撿起一個個水瓶,或蹲在地上搜尋著煙頭,或對撿起來的垃圾進行了分類等等。志愿者們個個干勁十足,一個個身影在寒風中顯得無比高大閃耀。
本次活動增強了我校黨員同志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們將充分發揮黨員同志的先鋒模范作用,為學校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。